一、概念篇
1. 什么是辐射?
辐射是指某种物质发出的粒子或波,其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按其电离能力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在核能领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其预防。通常将电离辐射简称为辐射或辐射照射。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辐射无处不在,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人类所收到的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放疗等医疗照射,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非常小,约占总剂量的0.25%。
2. 什么是内照射?
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3. 什么是外照射?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有三种:一是控制受照射的时间;二是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三是采用屏蔽。
4. 什么是医疗照射?
患者(包括不一定患病的受检者)因自身医学诊断或治疗所受的照射、知情但自愿帮助和安慰患者的人员(不包括施行诊断或治疗的执业医师和医技人员)所受的照射,以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所受的照射。
5. 什么是正常照射?
在设施或源的正常运行条件下,包括在可能发生的能够保持在控制之下的小的意外时间情况下受到或预计受到的照射。
6. 什么是照射途径?
放射性物质能够到达或照射人体的途径。
7.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8. 什么是核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给出的核安全的定义是,实现适当的运行条件,防止事故或缓解事故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过量辐射危害。
9. 什么是辐射安全?
辐射安全主要是针对人的健康,所以辐射防护标准跟其他环境污染要素的标准有所差别,涉及辐射防护的标准,直接是与人的健康或者是与健康有关的危险度相联系的。
10. 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11. 什么是应急?
应急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程序的行动。
12. 什么是应急防护行动?
应急防护行动是核电厂辐射事故情况下用于控制工作人员和公众所接受的剂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13. 什么是应急计划区?
应急计划区是指在核设施周围,根据事故分析及厂址特征预先确定的、应制订有应急计划并在事故应急中能执行应急防护措施的区域。
14. 什么是烟羽应急计划区?
烟羽应急计划区是指对烟羽照射途径(烟羽浸没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和地面沉积外照射)建立的应急计划区。
15. 什么是食入应急计划区?
食入应急计划区是指针对食入照射途径(污染的水和食物的食入内照射)建立的应急计划区。
16. 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的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最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铀盐矿发射着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铀矿中发现了另一个能发射线的新元素——钋,四年后她又发现了镭,居里夫人建议把物质能够自发发出射线的性质称之为放射性。
17. 什么是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放射线后将变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稳定同位素,而这一过程则称为放射性衰变。
18. 什么是放射性本底?
自然环境中的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物质构成的辐射总称。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天然射线的照射,如宇宙射线,存在于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铀系、钍系及其衰变子体和钾-40等天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些天然射线产生的照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
19. 什么是本底监测?
本底监测是对一个区域环境在没有污染之前进行的环境背景值监测。
20. 什么是放射性流出物?
放射性流出物也称放射性排出物。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气体、气溶胶、粉尘或液体等形态排入环境的通常情况下可在环境中得到稀释和弥散的放射性物质。
21. 什么是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是指来自实践或干燥的、预期不再利用的废弃物(不管其物理形态如何),它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所污染,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它所引起的照射未被排除。
22. 什么是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材料或人体内部或表面或其他场地所出现的不希望有的或可能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23. 什么是核设施?
以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规模生产、加工或操作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构)筑物和设备],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与燃料制造设施,核反应堆(包括临界和次临界装置),核动力厂,核燃料后处理厂等核燃料循环设施。
24. 什么是核能?
核能通常是指铀、钍等核燃料的裂变反应和氘、氚及锂等核燃料的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其中铀是最重要的天然核燃料。铀矿石大都呈氧化物状态赋存于陆地,一般品位为0.1%~0.5%。海水中虽含有大量铀,但浓度极低,目前尚难利用。世界陆地铀矿的探明储量为145.55万吨(1983年),主要分布于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尼日利亚等国。此外海水中含有核聚变燃料约45万吨。
25. 什么是剂量?
剂量是某一对象所接受或“吸收”的辐射的一种量度。根据对象不同,它可以指吸收剂量、器官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待积当量剂量或待积有效剂量等。
26. 什么是剂量当量?
剂量当量是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 and Measurements,ICRU)使用的一个量。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是该点处的吸收剂量、辐射品质因数和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
27. 什么是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是指电离辐射授与某一体积元中的物质的总能量除以该体积的质量的商。吸收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即戈瑞。
28. 什么是照射剂量?
照射剂量是指射线对人体的照射能量值。单位为戈瑞。简称戈。
二、应知篇
29.我们身边常见的辐射有哪些?
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也就是内照射;β射线和γ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此外,还有宇宙射线、中子射线等,统称粒子辐射。
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但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度量辐射计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1毫希=10-3希。
30. 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受到哪些辐射照射?
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年均约为2.4毫希,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希,食入为0.3毫希。可以看出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
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我国某些高本底地区个人年有效计量达3.7毫希;砖房0.75毫希/年;宇宙射线0.45毫希/年;水、粮食、蔬菜、空气0.25毫希/年;土壤0.15毫希/年;北京-欧洲飞机往返一次0.19毫希;胸部透视一次0.05毫希。核电站运行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影响,远远低于天然辐射,可以说微乎其微。
31. 天然放射性来源有哪些?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他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4019K。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22286Rn极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4019K。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中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天然放射性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32. 人的哪些活动会涉及放射性?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会接触放射性。例如:人们摄入空气、食物、水造成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1.5毫希/年。戴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希;每年抽20支烟,每年有0.5~1.0毫希;一次X光检查0.1毫希等。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体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33. 辐射照射途径有哪些?
来自一个放射源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体。有些由风或水流输送到我们附近,这些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可以直接照射我们,亦可能随着呼吸或通过进食而进入我们体内。总而言之,辐射可以透过以下两种主要途径影响我们:一是空气途径,即直接吸入放射性核素、受到空气中或沉降在地上的放射性核素外照射;二是食入途径,饮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水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
万一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会像烟雾般,随风扩散到各处,称为辐射烟羽。氙、氪等惰性气体会随风移动而迅速稀释。大部分挥发物,例如碘、铯,在到达大气层时,已凝结成粒子。这些粒子会在辐射烟羽经过的地区沉降,通常离泄漏源越远,沉降量越少。而下雨亦可增加沉降率。当放射性物质沉降到地面上或地表水、水体中,农作物、牲畜和海洋生物可能会吸收这些放射性物质,而令这些放射性物质进入我们的食物链。当我们食用这些受污染的农作物或牲畜时,我们就可能吸收了它们身上的放射性物质,而受到辐射影响。
34. 核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照射,γ辐射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过量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细胞数下降、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遗传性病变的风险越大。
不同程度的过量照射可能引起的损伤:
Ø 轻度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Ø 中度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头昏、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数下降。
Ø 重度损伤,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虽经治疗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死亡,其余50%能恢复。表现为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Ø 极重度损伤,引起极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35. 核辐射事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Ø 事故发展迅速;
Ø 可有多种照射来源和途径;
Ø 可释放多种放射性核素,照射方式和受照射组织器官不同,起重要作用的核素不同;
Ø 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
Ø 需要的救援力量较大。
36. 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有多大?
根据实测结果,生活在核电厂周围的人每年接受剂量当量小于0.01毫希,也就是说,这个人由核电厂造成的致癌危险只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
37. 辐射照射引起的后果是怎样的?
辐射照射引起的后果
|
辐射量/毫雷姆
|
引起的后果
|
450 000~800 000
|
30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
200 000~450 000
|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6周死亡
|
60 000~100 000
|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
10 000
|
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
|
10 000
|
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
700
|
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
60
|
人体内的辐射量
|
10
|
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
8
|
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
1
|
腿部或者手臂进行X光检查时辐射量
|
注:1雷姆=10-2希。
|
38. 低于多少剂量可以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流行病学统计研究表明,当剂量低于100毫希时导致癌症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然而,理论上任何剂量的电离辐射均可导致一定的生物学效应,但是这种效应还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验证。因此,我们无法说哪个剂量水平就是绝对的零风险。因此,在电离辐射防护中还应遵循防护水平最优化原则。
39. 核事故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
经验证明,核事故不仅可造成人员辐射伤害,还可造成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学影响,可导致人们心理上的紊乱甚至引起恐怖或灾害性疲劳。
40. 核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国际原子机构将核事件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四级以上称为事故,三级以下称为事件。七级,为特大事故,指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具有大范围的健康和环境影响,例如: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六级,为重大事故,放射性物质明显外泄,需实施全面应急计划,无案例发生;五级,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外泄,实施部分当地应急计划,例如:1979年发生在美国的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四级,没有明显厂外风险的事故,有放射性物质少量释放,对工作人员有急性健康影响;三级,严重事件,少量放射性物质外泄,现场产生高辐射场或污染,安全系统可能失去作用,例如:1989年发生在西班牙的范德露斯核电厂事故;二级,事件,无厂内、厂外放射性影响,但可能需要重新评价安全效能;一级,异常,安全系统偏离规定的功能范围。低于1级的为0级,叫偏离,安全上无重要意义。
41. 我国核电厂应急状态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核电厂的应急状态分为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四个等级。
Ø 应急待命:出现可能危及核电厂安全的某些特定工况或事件,表明核电厂安全水平处于不确定或可能有明显降低。宣布应急待命后,核电厂有关工作人员处于戒备状态。
Ø 厂房应急:核电厂的安全水平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大的降低,但事件的后果仅限于场区的局部区域,不会对场外产生威胁。宣布厂房应急后,营运单位按应急计划要求实施应急响应行动,场外应急响应组织得到通知。
Ø 场区应急:核电厂的工程安全设施可能严重失效,安全水平发生重大降低,事故后果扩大到整个场区,但除了场区边界附近,场外放射性照射水平不会超过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宣布场区应急后,营运单位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保护场区人员;场外应急组织可能采取某些应急响应行动(如开展辐射监测),并视情况做好实施防护行动的准备。
Ø 场外应急: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场外某个区域的放射性照射水平大于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宣布场外应急后,应立即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实施场内、场外应急防护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
42.辐射剂量的远期效应是什么?
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通过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接受放射诊疗的病人、职业受照人群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身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时,未发现明显的辐射致癌效益。
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遭受辐射后数年里,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在10年后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在核事故情况下,如果放射性碘沉积在甲状腺中,它会导致甲状腺局部剂量效应,可能导致甲状腺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心理影响。这主要是缺乏风险沟通机制所导致的。因此,在核应急状态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公众交流机制非常重要。
43.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主要有哪些?
剂量限值是国家标准确定的使个人所受到的有效剂量或当量剂量不得超过的值。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
|
剂量限值
|
5年平均值/ (毫希/年)
|
任1年最高值/(毫希/年)
|
职业照射
|
20
|
50
|
公众照射
|
1
|
5
|
注:职业照射是指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所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照射。公众照射是指公众成员所受的辐射源的照射,包括获准的源和实践所产生的照射和在干预情况下受到的照射,但不包括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当地正常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
|
44. 核电站地址选择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选择合适建筑核电站的地理位置(选址),是核电站建设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核电安全管理的起点。选择电站地址时既要考虑到地质、地理、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电站安全的影响,也要考虑电站周围工业与居民环境对电站安全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核电站运行及可能的事故对环境和居民正常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另外,核电站还要权衡安全要求与经济运作。
为了防止放射性的意外泄漏,核电站地址对地质、地震、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等社会环境都有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已经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了,只有满足要求的地址,才有可能得到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批准。
45. 核电站的安全有保障吗?
核能发电是目前和平利用核能的最主要的方式。在正常运营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对人们并不构成任何危险。
在我国,国家核安全法规要求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周围居民产生的年个人有效剂量不得超过0.25毫希,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所有在运行的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均远远低于这个限值。
核电安全的核心在于防止反应堆中的放射性裂变产物泄漏到周围的环境。为了防止反应堆中的放射性裂变产物的外泄,核电站一般都是有三道安全屏障,他们分别是燃料元件包壳、压力边界和安全壳。
46. 保障核安全的措施有哪些?
Ø 设备的可靠性:设计的安全性,设备的质量及其规程的应用和自动化程度等;
Ø 人的动机和行为:专业技能,责任心,心理素质及核安全素养;
Ø 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责任分工,严密控制工作质量,有效的经验反馈体系和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安排。
47. 核电站的一般构造如何?
核电站一般分为两部分:利用原子核裂变生产热量的核岛(立式状半球形建筑)和利用热量发电的常规岛(汽轮机厂房等常规建筑)。核电站分为压水堆核电站、沸水堆核电站、重水堆核电站和快堆核电站,其中压水堆核电站最为成熟、应用也最广泛。
以压水堆式核电站的构造为例,一般由反应堆厂房、燃料厂房、核辅助厂房、电气厂房、连接厂房等组成,这些厂房根据有无核辐射分别设置在核岛和常规岛里。核岛看上去像一直立的圆筒,其一部分在地下,常规岛看上去和一般厂房的形状差不多。所有与核辐射有关的部件都装在核岛里。在发电过程中,核岛内的热量在自身管道内传递,通过管壁的接触把热量传到装配在常规岛里的蒸汽汽轮机中,以确保放射性裂变产物不会泄漏到周围的环境中。
48. 核电站监督管理原则是什么?
Ø 确定安全管理系统;
Ø 制定安全优先政策;
Ø 创建安全文化;
Ø 贯彻质量保证制度;
Ø 保证足量合格人员;
Ø 实行安全评价与验证制度;
Ø 做好应急计划与准备;
Ø 重视经验反馈;
Ø 考虑人的能力及局限性等。
49. 核电站内的核反应会突然不受控制而不可逆吗?
不会。反应堆像“不倒翁”,设计上具有固有安全性。固有安全性,简单的说就是类似“不倒翁”的反应原理。反应堆就像一个不倒翁,偶尔碰一下它,它摇头晃脑地动了一会就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在反应堆的设计中,科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反应堆具有类似不倒翁的特性,即当外界破坏了反应堆的平衡时,在一定范围内反应堆能不靠外界干预可自行回到原来的状态。反应堆的这种特性称作固有安全性。
50. 厂房应急基本特征是什么?
当评价表明放射后果可能仅限于厂区的局部区域时,应宣布厂房应急,这种紧急状况可能引起安全系统自动动作,也可能要求运行人员采取纠正行动。虽然有时可以断定紧急情况能够由运行人员来纠正和控制,但也要通知在实施应急计划中负责的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其他人员,并使他们处于待命状态,营运单位应按照通知程序向主管部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事件的性质和程度。能引起发生厂房应急的时间示例如下:
Ø 燃料操作事故;
Ø 放射性气体或液体的显著异常释放;
Ø 不法分子或犯罪分子的活动导致场内处于危险状态,但不会导致整个场区采取紧急防护行动。
51. 场区应急基本特征是什么?
场区应急是指放射性物质事故释放的影响扩大到整个场区,但早期的信息和评价表明场外尚不必采取防护措施。应通知主管部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并且为慎重起见,场外的应急组织应处于待命状态。场内非应急人员应从场区撤离。
当场区边界处的剂量率达到规定的水平时,应宣布场区应急,在场区应急计划中应规定达到这些水平时的条件,只要可能的话就要按照已与场区边界处的剂量率相互联系起来的仪表读数和报警装置指示来规定这些条件。为了提供确实的证据,宣布应急状态所依据的资料应尽可能来自不同的渠道。能引起发生场区应急的事件示例如下:
Ø 反应堆堆芯和乏燃料的保护水平明显恶化;
Ø 任何附加的失效可能导致场外应急的条件;
Ø 场外剂量接近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
Ø 不法分子和犯罪分子的活动,可能破坏关键安全功能,或者导致严重的释放和照射的发生。
52. 场外应急基本特征是什么?
场外应急的特征是有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以至于有必要采取场外防护措施并通知主管部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非应急人员从场区撤离。
营运单位的场内应急计划应明确规定宣布场外应急状态的特定条件和判别每个特定条件的准则。宣布场外应急的条件应以公众受照剂量限制和所预测的核动力厂状态为依据,并且应尽可能根据仪表的读数或报警指示来决定。而这类读数和指示应从场外的放射性水平及其与核动力厂特征参数的相互关系导出。为提供确切的证据宣布这类应急状态所依据的信息应尽可能来自不同的渠道。
53. 能引起发生场外应急的事件有哪些?
Ø 实际或预计的堆芯的严重损伤或者是从堆芯刚卸出不久的燃料大量的破损(例如:对于一个热功率为3000兆瓦的反应堆大于1/3的堆芯);
Ø 实际的屏障或者关键安全系统的损坏,并可能导致放射性的释放有必要执行场外预防性的防护行动;
Ø 发现场外的辐射达到需要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的水平;
Ø 不法分子或犯罪分子的行动导致无法对关键安全系统的监视和控制,可能有必要采取紧急防护行动。
54. 核电站排放物会影响人的寿命吗?
从动物实验观察到的效应推算到人,核电站排放会使人的一生寿命缩短24秒。这与因抽烟缩短寿命7~10年相比,可以说微乎其微。
各种因素对人的寿命的影响
|
减寿因素
|
平均缩短寿命
|
体重超过正常的25%
|
3.6年
|
男性比女性短寿
|
3.0年
|
抽烟每天1盒
|
7.0年
|
抽烟每天2盒
|
10.0年
|
居住在城市
|
5.0年
|
1970年核电站辐射
|
小于1分钟
|
2000年核电站发电量增加100倍后
|
小于30分钟
|
55. 既然核电站安全性极高,为何还会发生切尔诺贝利、三哩岛核事故?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是技术落后和人为原因的结果。
事实上,这是一次严重的人为责任事故,当时研究人员在做一次安全实验,切断了反应堆所有的安全措施,却又启动了反应堆,这个实验方案严重违反了安全规程,这是事故的人为原因。事故的技术原因是前苏联开发的这种石墨水冷堆具有较大的设计缺陷,另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没有绝大多数核电站具有的安全壳。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实质性影响。三哩岛核事故是迄今压水堆核电厂发生的最严重的事故。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号,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起火,并发生化学爆炸(并非核爆炸)。爆炸释放量相当于堆内3%~4%的核燃料。事故当时有2人被炸死,1人死于心脏病,救火中有29人受辐射损伤,其中28人因患急性放射性病致死。是个周围30千米范围内撤离了21万居民。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清晨,美国建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东南16千米的三哩岛核电站,第二号反应堆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失水事故,反应堆的堆芯部分熔化,大部分燃料元件损坏或熔化,放射性裂变产物泄漏到安全壳内,但并未外泄,对环境造成了轻微影响。由于始发地为美国,这次事故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但其本身危害并不大,核电站内的118名职工无一伤亡,只有3人受到略高于季度允许剂量的照射,其余都在职业控制剂量以内。外泄的放射性物质则更少,方圆80千米的200万居民中,平均每人所受的放射性剂量还不如带一年夜光表或看一年彩电所受的剂量。
56. 核电站与火电厂对环境影响是怎样的?
在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核电站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比火电厂要少得多。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辐射影响,远远低于燃煤电厂辐射,是安全和清洁的能源。
核电站于火电厂度环境影响的比较
|
内容
|
100万千瓦
燃煤发电厂
|
100万千瓦
核电站
|
周围居民受到辐射剂量/(毫希/年)
|
0.048
|
0.018
|
需要燃料/年
|
300万吨煤
|
30吨核燃料
|
采矿面积/(亩/年)
|
1210
|
30~42
|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年)
|
2.6
|
0
|
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年)
|
1.4
|
0
|
烟灰/(吨/年)
|
3500
|
0
|
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年)
|
600
|
0
|
57. 核能是清洁能源吗?
与煤炭等化石燃料相比,核能是高效而清洁的能源。它不仅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提供重要动力,更是人类减少依赖化石燃料,应对气候变暖的一个难以取代的一大支柱。
58. 核能发电的有点有哪些?
Ø 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Ø 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Ø 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Ø 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吉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Ø 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59. 核废料如何进行处理?
核废料首先要被制成玻璃化的固体,然后装入可屏蔽辐射的金属罐中,最后人们将这些金属罐放入位于地下500~1000米的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半衰期从数万年到10万年不等,在选择处置库时必须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保障处置库至少能在10万年内安全。
60. 核废料有什么危害?
核废料是含有α、β和γ辐射的不稳定元素并伴随有热产生的无用材料。核废物进入环境后会造成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辐射伤害。
61. 核废料的运输过程安全吗?
核废料的运输安全措施通常有:首先有合适的运输容器,这个容器要确保在发生运输事故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环境中;其次是制定合适的运输方案,这个运输方案包括选取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或航空)、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途中的保卫措施、辐射防护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另外,还有一套严格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审管体系来确保运输安全。核废料运输在国际上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成熟,也有着长期的安全记录。中国在核废料的运输方面的各种要求也是和国际上一致的,运输安全是有保证的。
62. 我国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Ø 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各级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Ø 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第一批国控点投入运行,主要包括在重点城市设置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在重要流域、国界河流、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海水设置了水体监测点;设置陆地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点;在重点核与辐射设施周围设置核安全预警点。
Ø 妥善处理处置放射性废物:投资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并对各地收贮的放射源及放射性废物进行最终处置。
63. 保障核安全的公约法规主要有哪些?
Ø 《核安全公约》是为实现核能安全利用,通过规定各缔约方义务和建立公约实施机制来确保核安全能得到良好监督管理的国际公约。1994年6月17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总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通过。1994年9月20日起开放供签署。一般性义务主要是各缔约方应在其本国法律上的框架内采取为履行本公约规定义务所需的立法、监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骤。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8日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总结中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放射性污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废物的管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
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86年10月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第一部针对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管管理的法规。《条例》总则阐明了制定目的是为了保证民用核设施的建造和营运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条例》中规定了以核电厂、反应堆、核燃料循环设施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设施为监督对象,明确了在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
三、防护篇
64. 什么是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
65. 辐射防护三原则是什么?
辐射防护三原则是指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发生核事故或辐射事故,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修”,主要包括体外照射防护原则和体内照射防护原则两方面。
66.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抗辐射的食物?
Ø 抗辐射武器之一:番茄红素
代表:番茄、西瓜等红色水果。
番茄红素在很多红色水果中都有,以番茄中的含量最高。番茄红素是迄今为止所有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类胡萝卜素,它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100倍,具有极强的清除楚自由基的能力,有抗辐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植物黄金之称。
Ø 抗辐射武器二:维生素E、维生素C
代表:各种豆类,橄榄油、葵花子油;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鲜枣、橘子、猕猴桃等新鲜水果。
各种豆类、橄榄油、葵花子油和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维生素E,而鲜枣、橘子、猕猴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C都属于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减轻电脑辐射导致的过氧化反应,就像给我们的皮肤穿上了一层“防辐射衣”,从而减轻皮肤损害。
此外,新鲜的蔬果具有抗辐射作用,还在于他们可使血液呈碱性,溶解沉淀于细胞内的毒液,使之随尿液排泄掉。
Ø 抗辐射武器三:维生素A、β胡箩卜素
代表:鱼肝油、动物肝脏;鸡肉、蛋黄;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等。
此类食品富含维生素A和β胡箩卜素,能很好地保护眼睛。天然胡萝卜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有效保护人体细胞免受损害,从而避免细胞发生癌变。长期食用胡萝卜,能使人体少受辐射和超量紫外线照射损害。目前国外还将天然胡萝卜素用于化妆品中,发挥其防辐射,保护、滋润皮肤和抗衰老作用。
Ø 抗辐射武器四:硒
代表:芝麻、麦芽和黄芪;酵母、蛋类、啤酒;龙虾、金枪鱼等海鲜产品;大蒜、蘑菇等。
微量元素硒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它是通过阻断身体过氧化反应而起到抗辐射、延缓衰老的作用。含硒丰富的食物首推芝麻、麦芽和黄芪。
Ø 抗辐射武器五:脂多糖、维生素A原
代表:绿茶、绿豆等。
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也同样有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绿豆、绿茶中含脂多糖、维生素A原,能帮助排泄体内毒物、加速新陈代谢,可有效抵抗各种形式污染。
Ø 抗辐射武器六:胶原弹性物质
代表:海带、紫菜;动物的皮肤、骨髓。
海带是放射性物质的克星,可减轻同位素、射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并抑制免疫细胞的凋亡而具有抗辐射作用。此外,海带还是人体内的“清洁剂”,它是一种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持身体处于弱碱性的环境。海带中含有的胶质、动物皮肤、脊髓中的胶原物质都有一种黏附作用,它可以把体内的辐射性物质黏附出来排除体外,而且其中动物皮肤所蕴含的弹性物质还具有修复受损肌肤的功能。
67. 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是?
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人体受到照射,把它控制在限值以下。在确定辐射源的情况下,决定人体受到照射剂量的大小的因素是离辐射源的距离、照射时间和屏蔽情况。因此,外照射的防护一般利用“距离”、“屏蔽”和“时间”三种方法加以考虑。
68. 内照射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由于直接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以及通过口腔咽下或通过皮肤、伤口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造成内照射的危害。因此,内照射可通过减少放射源数量,包括大气、人体或物体表面的辐射量;穿戴防护衣,防治皮肤直接接触辐射源;戴正压呼吸面具或气衣,防止吸入放射性微尘;禁止在控制区吃、喝、吸烟,限制食入放射性物质的途径;避免带裸外伤进入辐射控制区等方式进行防护。
69. 我国对核电厂事故工况下的辐射防护要求是什么?
按可能导致环境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大小,可将核动力厂事故工况分为设计基准事故(包括稀有事故和极限事故)和严重事故。
核电厂事故工况的环境影响评价可采取设计基准事故,在设计中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使设计基准事故的潜在照射后果符合下列要求。
Ø 在发生一次稀有事故时,非居住区边界上公众在事故后2小时内以及规划限制区外边界上公众在整个事故持续事件内可能受到的有效剂量应控制在5毫希以下,甲状腺当量剂量应控制在50毫希以下。
Ø 在发生一次极限事故时,非居住区边界上公众在事故后2小时内以及规划限制区外边界上公众在整个事故持续时间内可能受到的有效剂量应控制在0.1希以下,甲状腺当量剂量应控制在1希以下。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核电厂及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场内外应急计划,做好应急准备。确定应急计划区范围时应考虑严重事故产生的后果,并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70. 核辐射事故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哪些?
Ø 对环境进行辐射监测;
Ø 估算人员受照剂量;
Ø 确定各类干预剂量水平、导出干预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
Ø 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Ø 对人员的医学处理;
Ø 其他救援措施。
71. 早期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早期核辐射是指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的1~2天,对人员可以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其中呼吸道防护是用干或湿毛巾捂住鼻子的行动,可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治或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碘进入体内后在甲状腺内沉积。
72. 中期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相当大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计剂量,政府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地将人群由污染区外搬迁。还应该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贮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对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73. 晚期核辐射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面临的问题是: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74. 从医学角度讲,人体暴露在核辐射下会造成哪些影响?
有数据表明,人体在瞬间,如几秒钟接受4000毫希辐射量的话,死亡率非常大。身体比较弱的,假设最坏的状况,会产生呕吐、头昏、胃部不适等。其他影响就是人体断断续续处于相对辐射较高的环境中,未来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医学跟踪,半年、一年接受详细的医疗检查,看看后续的健康会不会受到影响。
75.戴厚围巾或口罩是否能防辐射呢?
如果是一种放射性物质在空气里以挥发性气体存在,我们戴口罩特别是专用口罩(含有活性炭口罩)是有效的,但对眼睛的防护不起作用。
76. “服碘防护”指的是什么?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分发给居民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
77. 什么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大剂量的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就可减少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的碘。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78. 服用稳定性碘应注意什么?
对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稳定性碘服用量应保持在有效的最低水平。对有些人,例如:甲状腺有结节者,突眼性甲状腺肿已经治愈者,曾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者,甲状腺慢性炎症疾病患者,甲状腺单侧切除者,有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碘过敏者,某些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患者等,应慎用或不用稳定性碘。
79. 碘片能防辐射吗?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碘化钾(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80. 碘片是如何防辐射的?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在0~18岁。因此,碘化钾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他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81. 碘片应该服用多少量?
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四、应对篇
82. 核辐射可自行察觉吗?
核辐射本身是无色无味的辐射,所以在最开始较少剂量的情况下,仅凭感觉是无法知晓是否遭受了辐射。确认是否遭受了核辐射,只有通过专业的医学和检测手段才能检查出来。放射损伤造成人很快死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它对人体的损害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剂量很大的情况下,人才会出现头疼、浑身无力、呕吐等状况。
83. 核辐射会不会传递?
人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后伤害的是自己,但自己不是放射源,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除非有放射性物质黏在身上,他再接触到别人,别人才会受到伤害。
84. 核事故一旦发生,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Ø 早期:从有严重的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先兆,即确认有可能使厂区外公众受照射起,到释放开始后的最初几小时。由出现事故到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入大气的时间为0.5小时到1天或几天。释放可持续0.5小时到几天,甚至更长。
Ø 中期:从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后的最初几小时到1天或几天。一般认为,此时从核设施可能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已进入大气,且主要部分已沉积于地面,除非释放出的全是放射性惰性气体。该时期已获得环境监测结果。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可以确定主要照射途径的预期剂量。将预期剂量与事先规定的干预剂量水平比较,即可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Ø 晚期:也称恢复期,这个时期作出恢复正常生活的决定。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由事故后的几周到几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释放特点和量。
85. 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水平是多少?
干预水平用可防止的剂量表示,即当可防止的剂量大于相应的干预水平时,则表明需要采取这种防护行动。在确定可防止的剂量时,应适当考虑采取防护行动时可能发生的延误和可能干扰行动的执行或降低行动效能的其他因素。干预水平所规定的可防止的剂量值是指对适当选定的人群样本的平均值,而不是指对最大受照个人所受到的剂量。隐蔽、撤离、碘防护等紧急防护行动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如下。
Ø 隐蔽的干预水平:在2天以内可防止的剂量为10毫希。决策部门可以建议在较短期间内的较低干预水平下实施隐蔽,或者为便于执行下一步的防护对策(如撤离),也可以将隐蔽的干预水平适当降低。
Ø 临时撤离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在不长于一周的期间内可防止的剂量为50毫希。当能够迅速和容易地完成撤离时(例如:对于少的人群),决策部门可以建议在较短期间内的较低的干预水平下开始撤离。在进行撤离有困难的情况下(例如:对于多的人群或交通工具不足),采用更高的干预水平则可能是合适的。
Ø 碘防护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100毫戈,指甲状腺的可防止的待积吸收剂量。
86.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87. 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为什么也会感觉害怕?
任何一次事故,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的照射,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并且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同时医学工作者应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恐慌状态。
88. 公众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
89. “隐蔽”指的是什么?
隐蔽是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早起停留于室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可明显降低全身及皮肤外照射剂量。当人们受放射性烟云照射时,隐蔽在室内可将外照射剂量减少50%~90%,这要视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而定。
90. 公众需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91. “撤离”指的是什么?
撤离是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撤离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来自各种途径的照射,但也是各种措施中最困难、最易造成混乱的一种。
92. 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政府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93. 核事故后烟云能漂移多远?
这个是很难预测的,取决于当时的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
94. 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造成多大的辐射剂量?
取决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公众受到的剂量可能会在较低甚至很低水平的范围。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毫希/年,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毫希。
95. 辐射剂量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
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戈瑞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对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放射性烟羽经过长距离运输到达我国后,由于大气环流的稀释,空气中放射性浓度大大降低,应该不会出现影响公众健康的辐射照射。
96. 核辐射事故发生时,需要如何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的剂量减少约90%。但防护效果与放射性物质的理化状态、粒子分散度、防护材料特点及防护物(如口罩)周围的泄漏情况等有关。对人员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防护用品。
97. 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食用或饮用。国家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水。对不同核素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
98. 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核应急中承担什么角色?
在联合国里,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核事故应急协调机构,这在“2010年国际组织联合响应核应急合作计划”里有明确规定。
根据现行的职责划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负责核应急情况下涉及公众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健康效应评估和提供技术咨询、建议和帮助(在被请求或允许提供帮助的情况下)。
99. 哪些人员应在灾后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灾后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员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害者;其次是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而需要帮助。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