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筑牢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我省正在做生态加减题。生态修复、植树造林、扩大生态管护员数量……这样的“加法”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抑制扬尘污染……这样的“减法”体现了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一加一减,突出绿色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
连日来,黄河源头的禁游令的通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告规定,自5月24日起,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进入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源头保护地开展旅游活动,违者将受到处罚。
近年来,随着交通日益便利、户外探险运动趋热,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及旅游爱好者前往黄河源头所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擅自进入当地的扎陵湖-鄂陵湖及星星海自然保护分区核心区,破坏了当地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影响了珍稀野生动物的休养生息。
与此同时,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的生态管护员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共有1005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实行动态管理。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个个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起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禁止旅游活动,青海湖鸟岛及沙岛景区、年保玉则等著名景区暂停营业,为保护重要水源涵养地及景区的生态,我省牺牲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换取生态功能的恢复。
闭门谢客的景区增多、植树造林创下新纪录、优良天数增多……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我省各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0.2%,高于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
与优良天数增多相对称的是,燃煤锅炉、黄标车、污染企业等污染因子的持续减少。
在总量减排方面,经初审,全省去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7500吨、氨氮1500吨、二氧化硫10000吨、氮氧化物3000吨,圆满完成减排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省以湟水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安排实施的12处人工湿地项目、20项水污染和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使湟水流域水环境动态管理系统建成。通过不懈努力,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达到94.7%,湟水小峡桥断面消除劣五类水质、民和桥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四类且三类水质比例明显提高,国家对我省水环境质量年度考核目标全面完成。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由西宁、海东两市拓展到全省。其中,西宁、海东两市严格落实黄标车限行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制度,全省淘汰黄标车4500辆、燃煤小锅炉983蒸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36%、172%。持续加大未达标企业限期治理力度,19个工业重点治理项目除跨年度的均实施完成。
在生态修复和治理上,我省努力下好先手棋,在推动污染治理、节能降耗上做好减法,维护“绿”的底色。全面实施河长制,开展“清河行动”,严格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督促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同时,在经济发展上,坚决对有污染、高能耗、效益差的企业“做减法”,持续开展环境执法“零点突击行动”,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保障天蓝、地绿、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