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今年的旅游旺季就要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上十分热闹。家住茶卡村的王进忠和村里不少村民一起,在家里盖起了新房。依托不远处的盐湖资源,家庭宾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小镇上,而这也成为当地村民“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创新风潮涌动高原大地。与茶卡镇一样,以柯鲁柯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形态各异、特色鲜明,成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律动。他们或把握机遇、创新转型升级,或找准特色、引导当地发展,或依托小镇品牌、传承特色文化。这些有产业、有内涵的发展平台正在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旅游井喷催生特色小镇
“茶卡盐湖——天空之镜”。被网友评为“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星空之一”的茶卡盐湖,仅2017年,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旅游收入2.27亿元。然而,很难想象,在2015年以前,茶卡盐湖景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跟不上、配套服务不健全……一个景点,折射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提起盐湖景区在一夜爆红后猛增的游客数量带给当地的冲击,茶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红雄用了这样一个词——措手不及。
“坦白说,对于我们茶卡来说,转型升级并不容易。”吴红雄说,小镇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旅游井喷式发展后的倒逼转型。“其实,多年来,茶卡镇一方面依靠交通优势,作为老驿站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工业了。”
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乌兰县抢抓茶卡旅游业井喷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省州发展大局,明确提出将茶卡镇打造成“高原特色旅游名镇、国家级特色小镇、世界黄金旅游目的地”。2016年,茶卡入围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名单和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名单,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2017年6月30日召开的茶卡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海西州委、州政府在茶卡镇进一步明确了茶卡“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思路,完善了以“茶卡东西部景区为支撑、游客集散中心为重要节点、镇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大景区”发展格局。
茶卡镇区和景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这背后,不仅仅是城镇规划建设大踏步跟进、景区构建持续加快作为支撑,还必须依靠产业发展,激发城镇发展活力。
“一是依托茶卡盐湖旅游业快速发展态势,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兴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茶卡羊体验店、自驾游房车营地等一批旅游配套项目相继落地。同时,着力推动茶卡羊、大青盐、枸杞、藜麦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线下体验、线上销售。”吴红雄说。
站在茶卡镇的“两街”片区工程施工处,投资过亿元的楼宇和门面房,集商业、餐饮、住宿等功能建设已见雏形。离这一片区不远,是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建起的集物流、销售、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脱贫综合示范园。公司总经理张国辉说,公司以“茶卡羊”生态养殖为龙头,通过“扶志”和“扶智”,已使数百贫困群众脱贫。重头是让群众在“富了口袋”的同时“富了脑袋”,与这座新型城镇的发展并驾齐驱。
小镇刚起步,如何实现持续发力?
在国道一侧,随着一座高大的犁铧造型映入眼帘,在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便呈现在我们眼前。镇首一座拓荒者躬身拉犁,挥锹开荒的群雕塑像,宣示出柯鲁柯镇以农垦历史文化为新型城镇奠基的主题。
“拓荒者”身后便是整个柯鲁柯镇的街道。青砖、木门、红木窗的古朴建筑、头顶的五角星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将人们瞬间拉回到了祖辈们用双手开荒奋斗的年代。供销社、粮站等店面更是让人们回到五六十年前。行走在柯鲁柯镇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德令哈农场的旧时光。
农垦文化,在这里外化为特色风貌的同时,也成为柯鲁柯镇站稳脚跟,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撑家的“本钱”。
“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都是一片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镇街上,这股农垦的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特色。”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而小镇的发展也印证了海西州找准定位,为这座新型城镇建设注入农垦之魂的初衷。
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
尽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开局良好,但因为去年年底才对外开放,相比茶卡和龙羊峡,缺乏强势景区的支撑,柯鲁柯镇农垦文化风情小镇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特色小镇创建的薄弱环节,德令哈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金慧琳有清醒地认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有些设施有待完善;形象特征不够明显。
“特色小镇的框架已经拉开,理念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抓落实、促推进,努力使特色小镇从品牌变成王牌。”金慧琳说。
特色小镇不止于“特色”
苏烽
西宁市的“乡趣卡阳”、“花海农庄”、“稻草人”等乡村旅游品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评选为全国特色小镇;循化、化隆两县的“拉面特色小镇”势头强劲;曲麻莱县“四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营发展打造“高原牧业特色小镇”……这几年来,我省各地一批批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推进了我省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究其根本是因地制宜、挖掘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在党和政府推动以及村民不懈努力之下诞生的。曾经这里的“特色”往往被忽视或者淹没,而当把握住了时机,再通过不断的培育和壮大下便凸显了出来,发现当地独有的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的亮点,通过融合发展,形成延伸链条和特色辐射圈,才能实现建设特色小镇初衷,即和谐团结、安居乐业、产业兴旺、繁荣昌盛的新型业态。
柯鲁柯镇,原本就是个农垦文化浓郁的小镇。百十年来,农垦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一直默默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这个小镇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要如何走出柯鲁柯镇自己的特色这成为当地政府和村民所心系的大事情。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以往经验,在不断摸索中柯鲁柯人找到了一条“新征程”——那就是依托小镇历久弥新的红色农垦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事实证明,柯鲁柯镇的这条路把准了脉、开好了方,续写了柯鲁柯镇新的发展机制。既留住了历史上的绚丽文化,又成为群众致富的一个好方法,实现了农区供给侧改革的调整,一举多得。
特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地方的发展道路存在不少困难和短板是很正常的。当我们在一路寻求方法,打破发展瓶颈的时候,首先要直面存在的短板,不能“避重就轻”。要从这些短板出发,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想办法、谋思路,才能将一个个困难解决,甚至将短板变为发展的翘板,凝心聚力。这样,才能不止步于对“特色”的潜层挖掘、打造,在不断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更利于形成“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的创新发展机制,铸成特色小镇经久不衰、激发其内生动力的长远布局。